“南海一号”打捞将正式启动
加入日期:2007/1/20  阅读:2738

     昨天晚上,广州打捞局打捞船“南天顺”号抵达阳江海域,对“南海一号”进行最后的勘查,今年3月,牵动世界考古界的“南海一号”整体打捞工程将正式启动。

“亚洲第一吊”“华天龙”。蒋悦飞 通讯员罗国胜、张建文摄
“南海一号”上的文物

 

  昨天记者了解到,对古沉船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整体打捞,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。神秘的“南海一号”有望在今年6月浮出水面,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。

  文/记者蒋悦飞、王锋、王鹏、黄文生 通讯员罗国胜、张建文 图/龙成通

  记者昨日下午对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负责“南海一号”打捞工作的副总指挥王仁义进行专访,获得了有关“南海一号”探摸工作的最新信息。王仁义表示,此次“南天顺”进场肩负着三项重要工作:清理文物、测量古船长宽、钻探泥土分析泥土样本,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的打捞“南海一号”的“沉井”才能“合身”。

  而因为受海上冷空气的影响,“南天顺”的探摸工作估计要在两三天后才能正式开展。

  17名潜水员身负探摸重任

  据悉,本次探摸,“南天顺”由“德冠号”拖带,共有51名工作人员,包括其中“德华号”上9名船员,“南天顺”号上有42名船员。其中最核心的是17名潜水员和8位广东省地质物探勘察队的工作人员。“探摸工作均是水下作业,潜水员将担负起最主要的探摸工作。”王仁义表示。

  探摸作业不怕下雨怕刮风

  记者了解到,“南天顺”明天到工作现场之后,先要在海上布锚,定好根据地,再做一些水下清理设备、水下录像、照明以及水下钻探设备的准备工作。对于主要集中在水下的探摸工作而言,最主要的工作条件是,风小。

  王仁义透露,“南天顺”将在今天早上到达工作地点,但是因为冷空气的影响,正常的开展工作要等这股冷空气过去才行。“冷空气一来,海上的风会很大,八九级的大风大浪根本不可能工作。而下雨倒不怕。”本次探摸计划的实际工作时间为十多天,但考虑到天气的影响,所以增加到20多天。

  “华天龙”已试吊4400多吨

  王仁义还表示,负责起吊“南海一号”古沉船的、亚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“华天龙”已建造完毕,目前仍在上海,已成功试吊4400多吨的重物。4000吨全回转打捞起重工程船“华天龙”号称“亚洲第一吊”,船体总长170米,船宽48米,自重3万多吨。根据估算,打捞“南海一号”的沉井大约500吨,夹带着泥、水的“南海一号”大约有3000多吨,所以“华天龙”几乎是目前唯一能够胜任的起重船。

  王仁义表示,目前探摸阶段中,“华天龙”还不需要进场,估计在今年4~5月份的时候,“华天龙”才需要进驻,届时,便是真正的“南海一号”打捞的时候了。

  打捞意义

  省馆藏文物翻倍 证明海上丝绸之路

  此次打捞“南海一号”是我们建国以来最大的海洋考古项目。而对古沉船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整体打捞,在世界考古史上也属首次。财政部去年审定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,财政部拨款3000万元,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,用于打捞工作。

  “南海一号”有望在今年6月浮出水面,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的兵马俑。2002年3月至5月间,国家博物馆的水下考古队曾在沉船中部一个面积仅1平方米的小舱内,打捞出6000多件珍贵文物,专家估计,沉船内的文物总数将多达6万至8万件。沉船打捞起来后,其中上等级的文物将相当于此前全省馆藏文物的总和!更重要的是,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一直难寻存在的关键证据,沉船处在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航道上,给此段历史提供了证据。考古学界认为,正像“甲骨”带来甲骨学的产生一样,“南海一号”也可能带来“海上丝绸之路学”的兴起。

  怎样打捞“南海一号”?

  “南海一号”沉船 据阳江市文化局冯局长介绍,“南海一号”是至今为止全世界发现年代最早、船体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西洋贸易商船。沉船位于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,于1987年8月首次被发现。经初步探测,沉船长约24米,宽9.6米,甲板以下仍然保存良好。

  第一步

  用浮吊等大型设施从海面降下一个大型沉井,这个沉井被称为“钢篮子”,“钢篮子”把整条沉船“圈定”,把“南海一号”拢入“钢篮子”里,再在“钢篮子”底部安装上26块底板,把“钢篮子”全部密封,滴水不漏;

  第二步

  第二步通过海面浮吊把“南海一号”连泥带水从海底缓缓拉起,“钢篮子”未升到水面时,在一定的水面深度通过浮吊将“钢篮子”拖到距离博物馆20海里的水域海岸边;

  第二步

  最后,施工单位在海边再建造两条铁轨,把沉船直接送进“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”的“水晶宫”里。

  “南天顺”探摸三步走

  抽泥寻找“南海一号”周边遗漏的文物

  首先是对“南海一号”周边进行清理。因为在以前的探摸和考古工作中,可能会有一些零散的文物遗落在“南海一号”的周边。这一清理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让潜水员下水,乱摸一气就成的,而是通过抽泥器,把“南海一号”周边散落的泥土混合物全部给收集起来,再在中间进行选择查找可能遗落的文物。

  据悉,“南海一号”的有关文物均是积极宝贵的,“这一步骤,也是我们原先制定的打捞方案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。”王仁义说。

  第一步

  丈量“南海一号”长宽量体“裁”沉井

  第二项任务是精确测定“南海一号”的长、宽等各种数据,为下一步的打捞提供可靠依据。这一步也最为关键。据悉,对“南海一号”的探摸已经是第六次了,以前的探摸显示该古船长23.8米、宽9.6米,但是时至今日,这一数据是否精确,还有待本次探摸的最后确定。

  根据整体打捞的方案,“南海一号”是要装进一个大约重达500吨的沉井当中的,相当于量体裁衣,沉井的大小尺寸直接影响“南海一号”文物的保护和打捞。一旦尺寸过小,难免磕磕碰碰,影响对文物的保护;尺寸过大,打捞时加大负重,增加打捞难度。

  第二步

  钻探泥土分析软硬决定打捞压力

  最后一项工作是钻探泥土资料。为什么要做这样一项工作,同样与制作打捞“南海一号”的沉井有很大关系。王仁义解释,钻探到“南海一号”四周的泥土资料之后,有关专家将对这些泥土样本进行仔细地分析,因为泥土的软硬将直接关系着今后打捞“南海一号”所需要施加的压力,这也是制作沉井的一个关键数据。

  分析得出相应的资料之后,有关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将计算出沉井所需的强度,然后这一件“南海一号”打捞时需要穿上的“衣服”才能精确地制定出来。据王仁义透露,这一沉井的制作将同样由广州打捞局负责,而制造这一沉井,大约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。

  第三步

  打捞后保存在哪?

  “南海一号”将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拨款1.5亿元建造的——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“水晶宫”内,该博物馆预计于春节后封顶。根据“总体打捞、就地保护”的原则,选择了离“南海一号”沉船最近的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为博物馆的建设场址,博物馆建筑由五个互为关联的椭圆或弧拱“舱体”组成。主体工程“水晶宫”将造一个12米深的人造海洋,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与沉船所在海底位置完全一致,确保打捞出海的沉船延续海洋生态环境。沉船将平移至“水晶宫”内供参观。

  三大焦点解答

  广东省有关专家已提出古沉船“整体打捞”及“就地保护”的方案,获得国家文物局通过。昨天,记者采访了曾亲身参与“南海一号”勘探的广东省考古所张松等多位专家,解答有关焦点问题。

  焦点一 打捞会不会破坏文物?

  专家:“南海一号”位于水面下20米的深处,所在海域水下水流湍急,海蜇丛生随时会咬潜水员,打捞工作困难大。目前,关于沉船打捞科技攻关方案已出台,确保打捞工作中不会破坏文物。

  焦点二 “南海一号”沉船厚厚的淤泥会不会影响打捞?

  专家:“南海一号”沉船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着,考古队员须扒开厚厚的淤泥和附着在沉船上的凝结物,才可能接近船体,这给每次只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钟的潜水员带来极大难度。“南天顺”号将抽走淤泥。

  焦点三 怎样保护沉船文物?

  负责“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”设计施工的王忠总工程师:“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”在风险级别上在整个广东省内都是最高的。设计单位现有的想法是:在博物馆的库房和精品展柜,设置红外线防盗装置,还将采取全面电子监控。沉船进入博物馆的初期,由阳江当地的武警、公安组队进驻博物馆进行保护。在“水晶宫”内,文物考古人员将身着潜水衣潜入水底进行考古表演。

来源:广州日报 2007-1-18


返回 | 关闭 | 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