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密“南海一号”打捞过程
加入日期:2006/12/15  阅读:2587

“南海一号与海上丝路学术研讨会”昨日在阳江召开,专家们普遍认为“南海一号”的发现有其历史及现实意义

  昨天在阳江召开的“南海一号与海上丝路学术研讨会”上,专家学者们呼吁,应加快开展对“南海一号”的研究和文物的挖掘及整理工作,将来结合南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其他遗存,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。

  日前,国家文物局通过了“南海一号”整体打捞方案。明年3月至5月,在阳江海陵岛对开20公里海面沉睡了800多年的“南海一号”将重见天日。昨天的研讨会是由本报与广东省社科联、阳江市社科联及广东省造船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,来自中国造船工程学会、中国人民大学、省社科联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以及港澳高校等40多名专家、学者,围绕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探讨及研究。专家们普遍认为,“南海一号”的发现有其历史及现实意义。

  海军原装备部部长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郑明教授认为,“南海一号”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物质基础。目前已证实了“南海一号”是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,“南海一号”全长30多米,宽10米,吃水深3米多,是一艘远洋商船,过去研究丝绸之路,许多都是理论上的研究,“南海一号”出水后,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提供了载体。

  郑明介绍,“南海一号”的打捞亦有现实意义,使我们认识到我国历史上海上贸易由盛而衰的历史。

  本报负责人以及一些专家认为,研究“南海一号”及海上丝绸之路应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相结合,各方面多学科共同探讨热点问题,通过汲取“哥德堡号”打捞经过,为“南海一号”的打捞提供经验,另外,目前应该注重研究“南海一号”打捞出来的文物,尽快确立研究课题,转化研究成果,为将来各地丝绸之路遗存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。

  广州打捞局将担负打捞重任

  8万多吨排水量的打捞船已经建成

  据介绍,古沉船整体打捞在世界上尚属首次。直属国家交通部的广州打捞局将担负这项打捞重任。目前“整体打捞方案”正在有序进行。广州打捞局已在江西建造了一艘8万多吨排水量的打捞船,负责整体打捞,目前该船已经建成。

  打捞过程的第一步是用浮吊等大型设施从海面降下一个大型沉井,这个沉井被称为“钢篮子”,“钢篮子”把整条沉船“圈定”,把“南海一号”拢入“钢篮子”里,再在“钢篮子”底部安装上26块底板,把“钢篮子”全部密封,滴水不漏,然后通过海面浮吊把“南海一号”连泥带水从海底缓缓拉起,“钢篮子”未升到水面时,在一定的水面深度通过浮吊将“钢篮子”拖到距离博物馆20海里的水域海岸边,施工单位在海边再建造两条铁轨,再把沉船直接送进博物馆“水晶宫”里。

  博物馆基础工程基本完成

  昨天,记者在“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”工地看到,现在基础工程已经基本完成,已打桩共1024根桩,质量符合要求。现在每天100多人奋战在工地上。按工期计划,8月底完成地平面线(正负零零)以下工程,9月开始建主体部分,要建成水晶宫需要107天时间。“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”全部工程年底竣工,目前工程进展顺利。

  实施“整体打捞”要到明年3月左右,“南海一号”上岸后,科研人员将潜水入“水晶宫”内,对“南海一号”进行研究工作。

  打捞环境极其恶劣

  淤积物达2米

  海蜇出没频繁

  昨天,在研讨会上,阳江市博物馆馆长介绍了“南海一号”所处的环境。“南海一号”沉船位于水面下20米的深处,工作环境为3.2~3.5个大气压,其艰难程度超乎常人想象,由于海域处于珠江口以西,泥沙淤积严重,“南海一号”上面的淤积物达2米多厚。“南海一号”沉船的勘测发掘条件更为恶劣,考古队员必须扒开厚厚的淤泥和附着在沉船上的凝结物,才可能接近船体,这给每次只能在水下停留20多分钟的潜水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。而据熟悉沉船所在海域的人说,那片海的海面看似平静,其实水下水流湍急,潜水非常危险,而且海蜇频繁出没。

  据介绍,“南海一号”是至今为止全世界发现年代最早、船体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。

  由广州三建承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筑面积19148㎡,由五个互为关联的椭圆或弧拱“舱体”组成,建筑使用层数地上三层,地下一层。主体博物馆包括六大功能系统:展示系统、服务系统、后勤及安全系统、科研系统、库存系统和设备系统。“水晶宫”将造一个12米深的人造海洋,为确保打捞出海的“南海一号”古沉船延续海洋生态环境,“水晶宫”内将有海水。

  两项世界纪录

  “南海一号”创

  两项世界纪录

  昨天,记者在位于海陵岛十里银滩正在动工兴建的“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内”,采访了阳江市文化局冯局长,据介绍,“南海一号”的打捞及“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”的建设将创造两项世界纪录。

  整体打捞世界首次

  据介绍,探测发现的“南海一号”是至今为止全世界发现年代最早、船体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西洋贸易商船,该船正是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道上。为了有效解决“南海一号”沉船出水后的收藏、保护,广东省有关专家提出古沉船整体打捞就地保护的方案,日前正式获得国家文物局通过。

  人造海洋护沉船

  世界首创

  “南海一号”沉船打捞出水后,将从海底平移到“水晶宫”内,供人们观赏。“水晶宫”为一巨型玻璃缸,水深12米,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与“南海一号”沉船所在海底位置完全一致。到时游客可通过地下一层的水下观光廊环绕参观,还可以进入全景观察舱,经过电脑对轨道的设置,感受趣味盎然的全方位观察模式,进行三维参观。

  揭秘

  “南海一号”出水,将揭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远洋航行的一些真相。

  谜团一:船上货品洋味十足,古代就有来料加工?

  “南海一号”是远洋国际贸易船。该船可能是从国内某个港口出发,前往中东地区。考古专家在已出水的4000件文物中,看到了一些“洋味”十足的产品,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有很大差异。这些货品是专门为国外客户制作的,难道那时就有“来料加工”吗?这一谜团将被揭开。

  谜团二:木质古船千年为何长年不坏?

  沉船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,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。令人惊奇的是,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,整艘沉船没有翻、没有侧,而是端坐海底。而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。然而,为何这艘木船长年不坏?它是用什么木材?船上结构是怎样的呢?考古专家表示,这艘沉船的出现对中国古代造船工艺、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研究提供了典型标本。

来源:2006-07-21  广州日报


返回 | 关闭 | 打印